倪俊:但行好事,不问前程

  2012年10月,一位科研达人与机械工业出版社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达成共识,放弃约五十万字的《赛车动力学》个人著作稿费,以此资金购买1000余本该书,由上述两组织免费分发给各大工科高校图书馆。不要认为这个教育公益事业是某位院士或者学界泰斗在做,这个人就在我们身边,距离你我并不遥远,他是我们身边的科研“疯子”——倪俊。
  1993年出生的倪俊小时候就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,遇到不明白的总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,这也让他从小养成了专研的好习惯。大学期间他曾是北京理工大学方程式赛车队队长,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,受邀参加2012年世界汽车工程协会年会等六个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,因对赛车的特殊研究而获得徐特立奖学金,并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专业研究生。现在研究生一年级的倪俊凭借自己在赛车动力学方面的不懈努力,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会员,中国系统仿真协会高级会员,德国VI仿真技术公司特约技术顾问,瑞士TTP公司旗下学术会议兼职审稿人,机械工业出版社签约作者。2013年,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9周年之际,倪俊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,他也是本届北京市5名获奖者中唯一一名本科生。在如此耀眼的光环背后,倪俊并没有满足,他说自己只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有意义的事,并不在乎能得到什么,有他最喜欢的话来说就是——但行好事,不问前程。
心愿初立
  2009年,倪俊带着满心的激动第一次走进了北京理工大学校门,远在北京六环的良乡校区并不像他想象中的校园那样喧嚣热闹,反而多了几分安静。正是在良乡安静的自习室,倪俊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,和身边的同学一样每天过着上课、食堂、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,那时的他并未想过自己的大学四年会是怎样,只是想着把每一天过得有意义。至今,想起良乡的那段时光,他仍然感触良多,良乡安静、祥和的环境培养了他宁静致远的心态,正是因为他的心态才能在以后的科研之路上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,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  大一的时候,一次很偶然的机会,倪俊接触到了学校的方程式赛车队。那个时候赛车这两个字刚刚进入中国,包括清华大学、北理工、还有同济大学等许多工科院校都在从事赛车的设计和研究。因为自己的专业,倪俊对赛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那个时候赛车的理论在外国很发达,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,并没有一套系统成体系的理论来设计赛车。于是倪俊许下一个心愿:希望通过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努力让后来者不再像他那样迷茫。这样一个简单的心愿,成为了倪俊大学四年为之奋斗为之投入一切的一件事。
坚持使命
  为了赛车设计的理论体系的构建,倪俊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自学了本硕博的所有课程,甚至不光是机械学科的,还要包括一部分电学、计算机科学的知识。那个时候他几乎读遍了从汽车诞生以来国内外所有经典的文献。那段时间里,不分节假日,不分寒暑假,他每天都是晚上一两点才睡觉,早上五六点就爬起来,然后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一天。那年除夕,父母在客厅里包边饺子边看着电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直播,而倪俊还在他的书桌前看书,一遍一遍地叫他,依然舍不得离开。在倪俊的宿舍疏桐园B112号房间三号床下面的书桌,桌子右边的角落里有一道特别特别长的汗水留下的印记,那是他在良乡每天趴在桌子上读书留下来的。搬宿舍那天,倪俊想把印记擦掉,楼管阿姨没让他这么做,说这见证了一个大学生的努力、成长与付出,留给后来的学弟吧。
  终于,经过长时间的努力,倪俊信心满满的投出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,然而当时编辑告诉他,期刊不接受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。于是他去找自己的老师和学长,对他们说,“赛车进入中国一年多了,清华在做,同济在做,我们北理也在做,敢于担当是我们北理人的国防特色,我希望让后人捧着的论文捧着的文献是出自我们北理人之手的,这叫做我们有所担当,这样好不好。”老师们对倪俊说他想的没错,但这些现在不适合你来做。当时的倪俊被认为是好高骛远的,被为是不务正道。
  “每一个勇敢的人,每一个优秀的人,都会经历别人不能经历的痛苦,会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寂寞,也会因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向往。我们的未来的能走多长远,我们的人生能有多宽广,一定不因为我们曾经有多优秀,我们曾经拿过多少荣誉,一定因为我们曾经有多迷茫、多挣扎、多困惑,经历过这种挣扎,你人生的厚度和生命的韧性方有所增加。珍惜你现在所面对的迷茫,珍惜你人生当中的痛苦,珍惜你的寂寞,那才是能够让你的人生所向披靡的东西。”这是倪俊父亲告诉他的话,他一直记在心里,在“大学•青春•人生”的演讲中,倪俊把这段话送给了现场3000余名学弟学妹。
  在投稿失败后,他也曾迷茫,他也曾悲伤,但从未想过放弃。他只是默默地精研该领域知识,一次次修改论文,再一次次投稿。现如今,他已经受到六七个国际会议邀请,甚至在中国成为了中国汽车年会最年轻的受邀作者,并且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五十万字学术著作。
夙愿达成
  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的年会是中国汽车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,参会的嘉宾包括中国各个企业的领导、工程师, 还有各大科研高校的老师、学者,他们都会在那个会议上汇报这一年的研究成果和工作进展。因为前几年一篇论文的发表,倪俊也有幸参加了那一年的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的年会。那天的会议早上八点开始,他七点半就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。会议就要开始的时候,走进三个人,他一下子认出了中间那位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所985高校的院长,长江学者,中国的汽车动力领域的奠基人之一。在倪俊研究赛车的时间里,那位老师的著作与文献几乎伴随着他成长,看到老师的那一刻,倪俊激动得不能自已:因为几年里可能没有多少机会再见到这位老师,他一把从兜里掏出了自己的相机,想要和老师合影。但是屋子里有五千多位领导、学者在等待开会。最后他还是说了自己拿着相机我冲了上去我弯下腰对那位老师说,老师我很敬仰您,能跟您合张照吗?“为了拍那张照片,几位车企的老总静静地退出了镜头范围,在那时,那位学者对我来说,意味着梦想,意味着执着,意味着正义。”照片上的倪俊,比那位学者高很多,但他是那样虔诚与向往。我们很难想象退出镜头外那些身价千万的老总们的心情,但或许,和那般虔诚的向往相比,一切金钱、权力都显得那样渺小。
  尔后那位老师给了倪俊一张他的名片,倪俊拿着名片晚上高高兴兴的回到了宿舍,思想斗争了半天拿出了手机,给他发了一条短信。短信上说:首先对我今天上午的莽撞表示抱歉。我是北京理工大学方程式赛车队的一员,我想为我们全中国的赛车队员写这样一本书,它的名字叫做赛车动力学。您见证着中国汽车界的发展,我希望我们这本书能够有您的亲自护航和审阅。发着发着短信,倪俊的眼圈红了,回想起自己的努力与付出,倪俊觉得很激动。至今,倪俊仍记得那位老师回信的内容,他说他一辈子都会记得:“很高兴看到你这样肯于钻研,又勇于担当的学生,没问题,我可以为你审阅你的书。”在自己的建议被老师否定时倪俊没有哭,在良乡因为熬夜心肌炎发病时倪俊没有哭,在投稿数次被拒时倪俊没有哭,但当接到那位老师的短信的时候,倪俊哭得特别厉害大半夜给他妈妈打了一个电话,好几分钟一句话都没说出来,一直在哭。
  终于,倪俊50万字的《赛车动力学》得以出书,然而他却放弃了个人著作稿费,以此资金购买1000余本该书,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免费分发给各大工科高校图书馆,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赛车,在研究的时候少走弯路。
心中愿景
  倪俊曾做过很多次演讲,接受的采访更是不计其数。然而他希望大家关注的却不是他在赛车上的成就,甚至不是他在科研路上的那份坚持,他希望为唤回社会上那份本真的价值尽一份力。“人世间总应该有一种力量,可以让我们刹那之间就为之泪如雨下,总应该有一种精神,可以让我们一辈子都为之虔诚,甚至有一天为它死。我所认为的这个世界上最打动人心的,最感染人心的,永远是那些最真诚,最善良,最有责任感,甚至是最天真的东西,这是千古不变的。有的人可能说时代不同了,这个时代不是那样了,时代变得越来越浮躁,越来越聒噪,不再讲究那些了,没有人喜欢那些。我想告诉大家,时代没有什么不同的,只要每个人的人性不变,我们的生老病死不变,我们的喜怒哀乐不变,那么时代对于人来说的意义就没有什么区别,那也就改变不了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带着的,对善良、对正义、对勇敢的最求和向往,那永远是最打动人心的,也是毛泽东所说的沧桑的人间大道。”
  演讲过程中有同学问倪俊,该以什么为的目标,该做什么样的事情,以后要走向哪里。倪俊总对他们说八个字:但行好事,不问前程。“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每天正确的,坚强的,做好你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,那么有一天,你有多大能力,有多大胸怀,多大的气魄,你周围的人,你的社会甚至有一天代就会把你推向哪里,那就是你这一生的去处,那并不取决于你,取决于你身边的人,取决于你的时代。”
很多人问倪俊,他们说您把这个赛车研究的这么透彻,写过一本说,发表过这么多论文,是打算一辈子干这个?倪俊说不是,他说他可能不喜欢赛车,甚至不喜欢汽车,但这不代表他不热爱他的专业。“我一点都不热爱赛车,但是我热爱我的人生,我们希望趁着我们年轻的时候让我们足够坚强,够勇敢,足够执着,那么赛车可以只是我们的一个寄托,它可以是一个桌子,一个椅子,一个凳子。因为我们热爱人生,所以我们拥抱未来。”
  当被问到当时为什么想把出书的版税换成书送给各大高校图书馆时,倪俊说:“希望把自己的书送给那些曾像我那样迷茫的年轻人们。我想这是我能为他们做的事情,也是我当初最初许下的那个心愿,我不要再让我的后来者迷茫。大家以后会从事不同的工作,在社会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,那么我希望大家从我的经历中学到的,不是什么所谓的理论体系,所谓的知识,而是我希望大家无论在哪里,无论做什么,无论你在社会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,你都可以是一个慷慨正义,勇敢执着,热血热肠的人。”   无论在哪里,无论做什么,无论在社会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,永远保持慷慨正义,勇敢执着,热血热肠。但行好事,不问前程,这便是倪俊前进的不竭动力。
发表时间:2014-07-16 供稿: 校团委 艾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