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萌:但行好事,尽己所能

 
        2014年3月,我校材料学院老师徐萌被评为“黑龙江省希望工程学雷锋公益助学楷模”。因工作原因未去领奖。2014年10月31日,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杨晶秘书长不远千里来京,破例为徐萌亲颁奖杯。5号楼一间简单的教室,一次简单的表彰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简单的80后青年教师,一个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简单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 徐萌老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。在哈三中就读时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,曾担任校学生会生活部长,并获得多种奖励,其中有四项专利获国家和省里的表彰。2005年,19岁的徐萌被保送至浙江大学,亲戚朋友给他送去3000多元的红包道喜,就钱该怎么花的问题,徐萌盘算了很久。“最后觉得可以让这这笔钱花得更有价值,让它特殊的纪念意义作为我的大学礼物。和家人沟通之后,我决定将这笔钱捐出去。于是我去了省青基会,决定捐助一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。”于是当同学们都沉浸在结束高中生活的喜悦,计划着第一个自由自在的假期时,徐萌第一次走进黑龙江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大门,捐出了人生中第一笔款项,从此与慈善事业结下不解之缘。

        这第一笔捐款被用到绥化市青冈县一中一位叫吕贺明的高中生身上,由于父母常年卧床,家中一贫如洗。尽管品学兼优,但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压得吕贺明喘不过气,不得已的情况下,他甚至一度考虑辍学。就在他撑不住快要放弃的时候,他收到了来自徐萌的3000元善款。“当时真的是重新看到了希望,3000块钱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难,但更重要的是,感觉到自己被人关心,很温暖,也更有力量。”3年后,吕贺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,并选择了和徐萌一样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。毕业后,他进入长春一汽工作。“徐萌哥改变了我的命运,如果当年没有那笔钱,很可能我就坚持不住要辍学了。”提及当年受到的捐赠,吕贺明至今仍心存感激。这就是一种爱与精神的传递,捐资者的一份努力改变了受资助者一辈子的命运。

        当得知自己的捐款让一位濒临退学的学生重返校园,徐萌认识到,自己的小小善举可能改变另一头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,慈善可以让更多的贫困青少年看到希望,得到力量,他暗下决心,要帮助更多的人。

      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的生活得到改善,进入大学后,徐萌为自己定了捐款目标:每月从800元生活费中节省200到400元钱,以捐赠给家乡的慈善基金。为了节约自己的生活开支,徐萌每天只买一个素菜,实在忍不住了,就和朋友合伙去买一个荤菜“打牙祭”。为了节约买学习用品的的几块钱,他要骑自行车去10公里外的批发市场。“05年的时候电话费还比较贵,那个时候为了省话费,我和家里约定,尽量以短信和信件相互联系”。因为长年和家里用信件联系,徐萌作为一个工科生甚至有了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。得知儿子为了省钱几乎不吃荤菜,徐萌的母亲很是担心。“最多一个月他省了400块钱,但是二十岁正是年轻人吃得最多的时候,他连肉都不舍得吃,我们真的很担心。”后来为了让徐萌多吃点,家里常常在打生活费的时候多给他打一点,可是最后他还是将这笔钱捐了出去。“我总是在想,也许我省出的这一点钱,对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,可是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,可能是孩子一年的学费,可能让一个病人的病情得到缓解,可能让一个少年的命运改变。所以,省出来的钱花得这么有意义,自己省着点花也没觉得有多委屈。”说到自己当年的大学生活,徐萌仍然怀念。

        大学期间,他将自己大学生活费的一半用作慈善,向青基会累计捐款3.8万元,为16名贫困生提供了生活帮助。在捐助款项的同时,徐萌也在思考自己还能够为那些贫困的孩子做些什么。得知很多孩子对大学校园有着诸多憧憬与向往后,他在社团中特地组织同学,专门腾出一天的时间,带着20多名贫困生进行了“浙大一日深度游”。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课外书读,他在浙江大学举办了“贫困生”捐助会。为了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那些孩子的生活困境,徐萌走访了数个贫困乡镇,对当地的医疗、教育都展开了调查。“我所能捐的钱总是有限的,所以我常常去想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。有的时候你给他一本书,你给他变一个小魔术,哪怕你陪他聊会儿天,他都会觉得高兴。所以我发现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,我们只要稍微付出一点,也许就能划破一个孩子人生的昏暗。”正因如此,徐萌在大学办过社团,做过兼职,组织过大型活动,寻找着自己能做的更多的事。徐萌参加了学校组织的“希望社”,每年暑假都利用半个月左右时间到浙江省贫困地区搞社会调查,体验生活,给同学们讲理想谈人生,和贫困学生结对子,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,鼓励他们坚强自信。体验生活期间,徐萌先后写出了《贫困地区农民医疗情况的调研》和《贫困地区农民子女教育情况的思考》等调查报告,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同学,使支农、爱农、扶贫、救贫的队伍越来越壮大。

        2009年3月,徐萌考入了中科院研究生,硕博连读。有了固定收入之后,他就再也没有向家人要过钱。在得知徐萌所做的公益事业时,他的导师王琛如此评价自己的学生:“在科研上,徐萌非常认真刻苦,几乎是以实验室为家。为了集中精力和时间完成一个特定的实验或者研究项目,他常常连续熬夜,困了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。他在淀粉样多肽的折叠结构及其组装调控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,是实验室学生中的佼佼者。徐萌生活节俭,很少看到他添置新衣服,也很少看到他给自己改善生活。研究生阶段生活补助并不太多,而北京的消费又很高。徐萌在有限的生活补助中,还节省下钱捐助了不少贫困学生。作为他的老师,我还是第一次听说,从来没有听徐萌本人讲起过。一个人能够克己为人,而且能够淡然处之,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”
 

 
      徐萌说,之所以会对贫困生的事情如此上心,因为自己见到过他们的生活状态,感同身受,知道他们心中的苦。所以,他对贫困生的支持从未停止,他一直在做着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来帮助他们。每次接受记者采访,受到称赞的时候,他总是说:“其实好人很多,我也只是尽己所能,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多走得更远。”我们宣扬徐萌的事迹,不是因为他捐助款项的多少,而是他这么多年不断得在做,在用行动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的慈善,真的公益,这不仅仅是种心意,而是一种人生态度。就像杨晶秘书长亲自来京,目的并不仅仅是表彰徐萌,而是对公益精神的肯定和倡导。公益事业是要靠所有人认同和支持的,不论是巨资捐赠,还是点滴爱心,在公益精神的天平上等重等值。公益事业也不仅是给人以帮助,同时也在寻求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所在。

       用徐萌的话说:慈心善举,有时仅仅是人性的一种本能,但是如果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,也许就能成为一种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。我始终坚信,在改变别人命运的时候,其实也在改变着自己的人生,在给别人送去满足和希望的时候,其实也让自己收获喜悦和幸福。

 

发表时间:2015-07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