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老师

如燕归来,“北理工,我的梦想之地”

   

  “19年前,带着梦想,带着期待,也带着青春年少的迷茫,我从湖北黄梅来到北京求学,北京理工大学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。是北理工老师们倾心的爱护与培养,为我播下科技强国志向的种子;是与北理工同学们的结伴同行,让我在知识与思想的沃土中茁壮成长。时光荏苒,我有幸再回到母校,学子变人师,在这筑梦之地,带领新一代学子接续奋进。愿做北理工‘家风’的传承者,为培养新时代的北理工人贡献绵薄之力。我有一种自豪感,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。”这是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“青年千人”周天丰发自内心的表达。

  2012年,周天丰结束了在日本6年多的学习、工作,如燕归来,回到阔别近十载的母校,作为一名80后的青年学者,他开始在梦想起飞之地,用自己筑梦人生的奋斗,点燃更多的青春梦想!

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“青年千人”计划入选者周天丰

起航,“好苗子”在实验班茁壮成长

  1999年,周天丰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。回忆起自己的入学之初,周天丰总感到有几分幸运,“我上大一的时候,恰逢赶上学校实行本科教学改革,选取一批高考分数不错的学生参加校内考试,选拔进入一种‘小班制’的实验班”。

73991班本科毕业合影(四排左三为周天丰)

  上世纪九十年代,北理工立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,从高等教育改革出发,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多模式改革,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本科教学实验班。从1994年起,学校每年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一批品学兼优、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,单独组成本科教学实验班。这种专门培养,旨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,加强基本理论教育,培养基础扎实、知识面广、实践能力强、理工结合的创造性研究型拔尖人才。周天丰就是在世纪交替之际,学校这种创新性的本科教学改革的受益者。

  当时,本科教学实验班采取两段式培养模式,前两年为基础教育,培养计划由学校组织专家单独制订,数理核心课程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教授,大量增加实践教学,不仅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,还注重方法论教育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,充分发掘学生的智能潜力,开拓思维视野。大学后两年,重点进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,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。

  让周天丰最记忆犹新的是,在课堂上,老师们因材施教,细致耐心地批改作业,亦师亦友地讨论沟通,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充分点燃。夜幕降临,实验班的小伙伴便不约而同地结伴自习,讨论功课,分享见解。“当时老师会布置很多作业,班里同学还利用业余时间‘充电’,学习氛围非常好,我也从中受益匪浅。”周天丰说。

  除了扎实学习之外,周天丰还与同学们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,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对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,思考能力、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。在实践锻炼中,周天丰也培养出遇事不慌、善于解决问题的性格特点,这些都成为周天丰在今后的科研之路上开拓进取的坚实基础。

  大学的时光,白驹过隙,四年飞驰而过,“我有幸跟随孙厚芳老师做毕业设计,对我来说,真是收获太大了。”回忆起自己的毕业设计,周天丰充满了感慨。周天丰的毕设导师是孙厚芳教授,这是一位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、工业工程等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老专家。第一次到实验室,孙厚芳便把她多年积攒的工学方面“独门”资料传授给周天丰,拿着资料细致地讲解实验室如何开展科研工作,怎么解决工程中的问题,如何规范地编程软件、做实验、写报告……,并交给我一项装备预研任务。面对孙老师的悉心传授,周天丰带着尊敬和感动,如饥似渴的学习起来,最终出色地完成了发动机缸体铣削加工过程加工变形的建模研究。

  “北理工的学习成长,为我走向科研之路,打开了一扇门,良好的学习氛围,高水平的学习资源,老师精心呵护,耐心启发,点点滴滴让一个懵懂少年心中的科研梦想逐渐清晰而坚定起来。”周天丰说。

归来,学有所成报母校

  无论走到哪里,北理工赋予学子勤奋、认真、坚毅的品质,都如影随形,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  2003年,周天丰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,攻读硕士学位,师从王先逵教授和刘成颖副教授。适逢王先逵教授牵头“十五”重大专项“永磁同步伺服直线电机的设计、控制和测试系统的研究开发”,周天丰便负责起直线电机伺服控制系统设计、开发和测试,提高其控制精度和系统稳定性。凭借在北理工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勤奋刻苦的作风,周天丰在直线电机的关键部件设计制造与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  2006年,周天丰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,并顺利申请到日本政府奖学金,前往日本东北大学工学研究科纳米机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,加入了超精密机械加工领域著名专家厨川常元教授团队。

周天丰与厨川常元合影

  厨川常元实验室以磨削和切削加工研究为主,从事难加工材料的超精密加工研究。周天丰在攻读博士期间,为实验室拓展了“高效模压成形技术开发”这一全新的方向,也成为世界上最早在玻璃上做微纳结构的学者。周天丰在玻璃非球面光学透镜模压成形加工技术、微细结构加工技术、微透镜阵列加工、菲涅尔透镜加工技术,以及切削、磨削、抛光、放电加工、粉末喷射等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,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5篇,7篇被SCI收录。周天丰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光学镜头高感度成像,可以不需要辅助光线便可实现清晰成像,这在光学成像领域有着重要作用。

  不仅在科研上成果卓著,周天丰凭借导师厨川常元搭建的“产学研”平台,以青年学者的身份,频繁参加汇聚世界一流学者的国际会议,还与世界一流的加工制造企业合作,在学术视野、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提升了个人能力。也就是在这个阶段,让周天丰始终心怀感念的母校北理工,又一次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中,照亮返航之路的灯塔被点燃了。

  2008年,北理工王西彬教授与日本东北大学厨川常元教授联合发起和主办“第一届微细/纳米机械加工与制造国际研讨会”,从资金申请、制定会议议程、组织参会人员等,王西彬与周天丰作为两校两院代表,紧密配合,共同做好研讨会的各项筹备工作。早在北理读书期间,周天丰便久仰王西彬大名,共同筹办会议,让他与王西彬有了更多深入的接触。会议间歇,这两位北理人共话学科前沿热点,共叙母校情怀,让周天丰深深感受到了来自母校的温暖。

  2010年12月,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了《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》,“青年千人计划”正式启动,从2011年开始,每年引进400名左右海外优秀青年人才。2011年,在学校“以才引才”政策的支持下,怀着求贤若渴之心,王西彬主动与远在日本仙台的周天丰通了电话,代表北京理工大学向周天丰发出诚挚的邀请。

  “电话中,王老师给我详细讲解了‘青年千人’计划以及回国后的待遇和发展前景,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召唤,母校的诚意,我认为回国后将大有可为!除此之外,能回到母校,回到我梦开始的地方,我心中还有一种激动,这更让我回到北理工义无反顾!”十几分钟的通话,成为周天丰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

  2012年,周天丰申报了中组部“青年千人”计划并成功入选。同年9月,怀着“科研报国”之心,带着建设母校的责任感与科技强国的使命,周天丰回到北京理工大学。

扎根,让梦想在北理工飞的更高

  周天丰回国入职,学校为帮助优秀青年人才尽早尽快落地生根,集中力量在一个月内,帮助周天丰解决了办公室、实验室等资源保障问题。“当时我刚回国,急需采购实验设备,但是在审批手续上遇到困难,导致设备无法及时就位,当时担任院长的项昌乐教授亲自出面帮我协调,学校许多部门积极帮助。终于,我比较快的落实了研究生招生指标、实验设备采购等。这保障了我的工作顺利开展。”周天丰说。

周天丰在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

  实验、办公用房、仪器设备等物力快速保障,硕士、博士生指标迅速落实……除了在人力物力方面支持青年教师,北理工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,也为周天丰提供了潜心学术、专注科研的优良环境。周天丰所在的先进加工研究所共有8名专职教师,大家不仅共同分担所里的行政工作,还积极主动在实验平台、实验数据等方面合作共享。

  在学校“爱才、惜才、容才”的环境中,在“理工融合”“军民融合”的大氛围中,周天丰扎根这片学术沃土,与光电学院、材料学院、物理学院、生命学院等进行交叉合作,共享资源。“交叉研究能够打开双方的思路,实现优势互补。“在完成‘青年973’项目‘玻璃微纳阵列高效超精密模压制造基础研究’中,升级系统需要设计与加工共同发力,光电学院在设计上给予支持,我在加工方面给予保障,将双方优势相结合,产品设计、制造质量得以全面保障。”周天丰对学院、学科之间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。

  在学校的资源保障下,周天丰把自己在日本期间的研究方向落地到北理工,不仅把玻璃透镜研究做到极致,还积极拓宽该研究的应用范围。目前,周天丰的研究成果已经在航空航天、兵器领域、安防监控等领域进行推广应用,可以说一条“产、学、研”相结合的道路已经在周天丰脚下形成。

  “回国后,母校全面支持着我,给予我很高的起点、坚实的支持和一切可能的帮助,使我能够在自己擅长的制造前沿技术方向上顺利过渡、前行与开拓。”周天丰怀揣着感恩的心前行。

点燃,让梦想在北理工接续起航

  从2012年入职,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,“80后”的周天丰不仅重任在肩,更是挑起了“大梁”。周天丰不仅担任“青年973”首席科学家,还主持了国防基础科研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,并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,取得一批学术研究成果。虽然取得了斐然的成果,但是“教书育人”始终是周天丰最看重的。

周天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

  “学生培养的好不好,是考核我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指标。”虽然科研、行政工作不断增多,但周天丰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给自己立下了“军令状”。

  “育才造士,为国之本。”为国家培养人才,传承北理工精神品格,周天丰就是带着这样的初心回国,亦是对母校的感恩回报。正是基于此,时刻关注与陪伴,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生成长动力,成为了周天丰培养学生的特色。课题组每周一次的例会,周天丰从不耽搁,他总是认真倾听学生们的汇报,并给予中肯的反馈和指点。“汇报中,周老师不是在安排任务,而是充分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,和大家自由研讨,听取建议,还经常分享自己的经验,这种交流也让我们在快乐中成长进步”,这是机械学院15级博士生董晓彬发自内心的分享。

  2014年,解加庆从中北大学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跟随周天丰攻读博士学位。在四年的时间里,他不仅拿到了国家奖学金、博士育苗基金、四次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及两次优秀研究生等荣誉,还参加近10次国际、国内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。解加庆的快速成长,有目共睹,这都源于导师周天丰的悉心培养。“在周老师看来,没有培养不好的学生,周老师非常擅长挖掘学生的优点。而且他言传身教,为我树立学习的榜样。不管周末、假期、还是半夜,只要有事找他,他必然回复。在他心里,学生的事情都是大事,我们能切身感受到老师用心的陪伴。”解加庆说。

  如今,“80后”的周天丰也已小有“桃李”,培养了硕士生12名,博士生4名,他们在先进加工领域的科研单位、一流企业崭露头角,学生们出色表现,就是对导师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。

 

  青春年华,在北理工起航成长;而立之年,如燕归来,落地生根。在北理工的热土上,传承红色基因,建功立业,服务国家,瞄准前沿,点燃更多的青春梦想,将人生理想书写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篇章之上!

发表时间:2018-06-29 供稿: 党委宣传部 马瑶